原标题:记者探访“云端派出所”

通往力所乡的公路蜿蜒曲折,盘旋于海拔1400米的山腰间,一路上,森林覆盖率极高,雾气缭绕、云海环抱,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力所边境派出所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“云端派出所”。民警、辅警化身“美猴王”,在云端潜心修炼“七十二变”,在接通每一个电话,翻越每一座山岭,踏“云”为群众而去中给出了“人民公安为人民”的答案。
善于发现群众需求
“要不是着急来派出所办理证件,这下暴雨的天气,咋说都不敢出门。”村民岩锁急需办理证件,在驾驶摩托车来派出所的途中,因雨后道路泥泞湿滑,不慎摔倒,满身是泥地抱怨道。
面对辖区道路崎岖难行,冬季降温或遇上下雨的日子,整个乡镇都会陷入一片云雾缭绕的环境中,道路能见度极低,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,为更好地保障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有效破解群众出行难的问题,力所边境派出所靠前一步、主动作为,针对群众的不同办事需求,立足职能职责,积极探索成立了“云端警务队”,推行“背包警务”“摩托警务”“田间警务”等特色的工作模式,将“办证业务服务窗口”“矛盾调解室”延伸到村民小组、群众家中,将一桩桩急难愁盼的操心事变成一件件津津乐道的暖心事。
该所定期开展“云端爱心服务”活动,为辖区老、弱、病、残人员以及偏远地区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“预约服务”“上门服务”,帮扶全乡31名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,推行“一村双警”包村联系制度;紧密结合农忙时节的特点,了解辖区群众耕种情况,及时组织警力下沉一线“助农抢春耕”“助农秋收”,缓解其春耕秋收的压力。
用心解决群众难题
“岩大爹的感冒药、娜大姐的1桶油、扎大哥的3袋化肥……还有没有需要帮忙购买的?”下村开展工作的头一天,“云端警务队”的队员会在“警民连心群”里统计群众所需的生活物资,并统一代买送货上门。
民生无小事,对于基层警务工作来说尤其如此。近年来,该所牢牢把握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质内涵,秉承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工作理念,“云端警务队”将送证上门、入户走访、法律宣传、安全防范、信息采集、矛盾纠纷化解等警务工作“装”进背包,在方便民警辅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同时,也让辖区群众享受到“家门口”的增值服务。
目前,该所共建立69个警民连心群,累计发布便民服务信息2940条,帮助群众优化各类办事难题583个。
全力守护群众安全
近年来,该所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,设立7个“警民联系点”,创新推行“四微工作法”和“警务+互联网+边境网格化”治理模式,建立“警务区服务交流群”“境外停居留人员管理群”“行业场所管理群”等管理交流群,有效实现服务管理“同格”运行。搭建辖区“微社情”数据库,探索建立“红、橙、黄、蓝”四级风险评估机制,推行服务管理“345”工作法,切实做到独居老人每半月、重点人员每月、普通家庭每季“三必访”,群众家庭情况、人员类别、区域设施、隐患矛盾“四必清”,家庭变故、突发困难、邻里纠纷、突发事件、治安案件“五必到”。发动群防群治力量,组建17支“兴边护寨队”,参与辖区治安管控,激发村寨自治活力,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提档升级,实现辖区重点要素治理精细化、精准化。
与此同时,该所还积极搭建矛盾纠纷化解平台,成立“云端解忧工作站”,进一步推动乡党委政府建立“1+3+N”矛盾纠纷排查分流机制健全完善,推动疑难纠纷调解化解,挑选5名党员民警兼任5个村的村“两委”成员,构建“边境派出所+综治办+司法所+村委会”联合调解机制等,全力确保从源头上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,有效实现“纠纷发现在苗头、矛盾减少在源头、小事解决在村里、大事控制在辖区”。
截至目前,力所乡连续4年命案“零发生”,3年来偷渡案件“零发生”。今年,该乡获首批“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”称号。
乐于服务群众生活
“现在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,种地有补贴,社保有补助。”“云端警务队”把党的好政策、党的温暖装进警务背包,“背”进了辖区各村民小组,采用“民族语+汉语”的双语模式与群众“拉家常”,让群众了解和关注与之相关的国家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,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。
同时,针对边境群众法治素养相对偏低、法治意识不强等特点,“云端警务队”将法治宣传关口前移,依托“一标三实”采集工作,上门为群众普及法律法规、国家政策等知识。通过“警民微信群”发布各类法律常识,定期收集群众关注的法律疑惑、热点问题等,采取统一反馈、“一对一”等方式重点解答婚姻家庭、涉边事务、土地产权、劳务纠纷等方面的问题,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境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。
本报记者 谢玉鑫 通讯员 梁方艺
(云南法制报)
坪山高铁站内上演暖心一幕 八旬旅客突发不适 各方援手化危为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