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将至,闷热多雨,您是否感觉到:

身体乏力,头晕脑胀,胸闷气短,有时整个人昏昏沉沉的,没有精神。
刷牙的时候出现恶心、呕吐,照镜子发现,舌头上有一层厚而白的舌苔。
排便频繁,大便稀薄、不成形......
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身体湿气重的表现,俗话说“长夏防湿”,祛除湿气,对我们的日常健康十分重要!
01
湿邪引发多种疾病
不除后患无穷
古人常讲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中医的六淫外邪包括: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,湿邪就是其中一种外邪。
中医认为,湿气会引发并恶化多种疾病,同时也是三高等诸多慢性病的根源所在,根据中华医学会的统计,将近140多种疾病均与湿气有关系[1]。
湿邪不除,越积越毒。
过多的湿气就像挡在健康路上的“拦路虎”,一旦越积越多滞留在体内,会更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,引起心脑血管、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,久而久之人很容易就会被“拖垮”[2]。
所以对于湿气问题,一定要引起重视,切不可大意,尤其是在需要养心气的夏季!
以下症状若有一两条比较明显,就意味着你已经被“伤心”的湿气“缠上”,需要着手祛湿了!
❖湿气自测
①湿邪入侵者常有头晕的症状,表现为头重如裹;
②大便粘腻不爽;
③舌苔厚腻;
④脾湿重表现为食欲下降、腹部胀满;
⑤湿热胶结可导致皮肤瘙痒;
⑥湿性重浊、粘腻,会出现浑身困重、困倦乏力、嗜睡;
⑦痰湿重可表现为胸闷、胸痛。
02
祛湿先护根
足里有乾坤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养生先养脚,护足不畏老”。
脚在中医中占据重要位置,因为脚部是仅次于心脏的重要部位,连接人体脏腑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它,有着“人体第二心脏”的称号[3]。
《医学典籍》中记载,“人之有脚,犹似树之有根,树枯根先竭,人老脚先衰。”
养树需护根,养人需护脚,从足底去除湿气,犹如打入湿气的“老巢”,再好不过了~
早在唐朝时期,嫔妃们就发现用药粉置于布包踩在足底,祛湿又养颜。
这也是因为双脚有大量的反射区、经络分布,而其中的涌泉穴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是人体养生、保健最佳的穴位。
这在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记载: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”。
于是到了《清太医院配方》中,利用竹、艾等十几种中草药熬制的涌泉膏,成为当时古人的防病保健、排毒养颜好方子。
此后,此方子渐渐流传于民间,经现代医学的改善,制成药包贴于涌泉穴,就叫足贴。
足贴可以促进睡眠,舒缓疲劳,去除体内湿气,还可以温热身体,改善手脚冰凉,是现代中医很常见的祛湿通经络的方法[3]。
足贴好是好,选择的时候可得“多个心眼”,有些劣质足贴会往里面添加辣椒素或铁粉、蛭石,这样很容易扰乱气血,适得其反!
而优质的足贴,必须是气味温和、粉末细腻,从原料到制作工艺,层层优选,才能呵护气血,有效祛湿!
(养生大国医)